10月已近尾声,亦意味着2025年第四季差不多过了1/3,为对今年余下约两个月港股走势作判断,现时适合以季度为单位的方式看看年初至今港股和美股表现。暂见第一季反差最大,港股恒指、国指和科指分别累升15.25%、16.83%和20.74%;美股道指、标指和纳指则累跌1.28%、4.59%和10.42%。因表现反差大,大量流出美股资金,渐见流入港股,于2月7日录得今年首次单日大市成交金额超过2,000亿港元,实则迫近2,500亿元,约2,464亿元,为港股今年创历史新高交投,揭开序幕。截至10月24日今年过了201个交易日,日均成交额约2,577亿元。
第二及第三季港美形势交替
第二季开局环球遇上美国宣布向全球多达185个国家和地区实施「对等关税」政策,美国对中国拟加征最高关税达125%,连同1月和2月各已加征10%关税,合共145%,窒碍港股首季强势表现。于第二季恒指、国指和科指表现分别是 +4.12%、 +1.90%和 -1.70%;美股表现明显较强,道指、标指和纳指分别是 +4.98%、 +10.57%和 +17.75%。第三季则有中美贸易谈判有进展的加持下,环球投资气氛良好,港股再次发力,恒指、国指和科指分别累升11.56%、10.11%和21.93%;美股道指、标指和纳指则累升5.22%、7.79%和11.24%。

港股日均成交额见微妙变化
面对首三季恒指和国指同约累升30.00%,科指更升逾38.00%,已跟2010年以来,恒指按年计暂时最好表现的35.99% (2017年) 相若,加上9月中开始中美贸易关系渐趋紧张,令部分投资者萌生减持或离场想法,另见本来有意进场投资者转为观望态度,于大市成交额变化反映出来。日均成交额在第三季的7至9月均见增加,分别约2,627亿、2,790亿和3,164亿元,而10月暂时则约2,731亿元 (截至10月24日),按月减近14.00%。值得留意10月20日以来每个交易日的交投均低于2,700亿元,均值约2,406亿元。
宜代入机构投资者想法分析
上周五 (10月24日) 金额约2,266亿元,是期内最低,若撇除10月2至8日港股通关闭因素,便是8月13日以来最低。面对港股投资热度减少,不排除大市成交额会续减,故此上述10月暂时均值约2,406亿元,最终在月结时应会进一步减少。不难看出第四季暂见美股投资气氛优于港股的,情况与第二季相同,并要留意10月暂时港股在跌,港股恒指、国指和科指分别累跌2.59%、2.00%和6.28%;美股道指、标指和纳指却分别累升1.74%、1.54%和2.40%,港美股市形势刚好与第一季的相反。

数据源:阿思达克财经
上周五美股三项指数同创新高,配合年初至今美股升幅较港股的仍落后超过15.00% (较截至9月底时差距约20.00%有所收窄),第四季余下日子资金从港股转投美股机会大。年初至今恒指、国指和科指分别累升30.41%、28.45%和35.63%,值得想想今年已过了3/4日子,坐拥约三成利润,对不少机构投资者而言今年余日子还有甚么诱因要继续拼搏呢?机构投资者显然不会舍易取难,相信美股第四季表现最终是优于港股的;但考虑到纳指第二季和第三季分别已升17.75%和11.24%,第四季升幅应逊于前两季,较可能少于10.00%,留意24,000点会否遇阻。至于港股,目前科指跌近6.30%,较10月初高位累跌近一成,本季要再挑战前高位6,715点机会不大,较有可能继续徘徊于5,800至6,600点之间。恒指较10月初高位则回调逾1,200点,倘于10月底未见收高于26,247点成功回补10月10和13日之间的下跌裂口,本季要再挑战前高位27,381点同样机会不大,本周续关注50天移动平均线会否再度得而复失。
聂振邦(聂Sir)
笔者确认本人及其有联系者均没有出现以下两种情况,其一是在执笔前三十天内曾交易上述分析股票;其二在文章发出后三个营业日内交易上述的股票。此外,笔者现时也并未持有上述股份。
以上纯属个人研究分享,并不代表任何第三方机构立场,亦非任何投资建议或劝诱。读者务请运用个人独立思考能力自行作出投资决定。